<p id="pdall"><strong id="pdall"><div id="pdall"></div></strong></p>
<acronym id="pdall"><label id="pdall"></label></acronym>

<td id="pdall"></td>
  • <track id="pdall"></track>

      <td id="pdall"></td>

      <table id="pdall"><strike id="pdall"></strike></table>

      <table id="pdall"></table>
      <track id="pdall"></track>

        <object id="pdall"><strong id="pdall"><address id="pdall"></address></strong></object>
      1. 熱搜詞:恒大  中航樾府  學區  商業  房展  華府國際  天將孝門  南京房地產稅收4月增幅回落  房貸  旅行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藝術品收藏 » 藝術品賞析 » 正文

        這些文物上的愛情故事你能讀懂嗎?

        發布日期:2020-02-20  來源:收藏天下  瀏覽次數:3483

         
         
         
        2020.2.14,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與愛和勇氣同行。愿普天下有情人琴瑟和鳴,莫不靜好。讓我們共待春暖花開時。

        春秋早期 子仲姜盤 

        子仲姜盤是晉國大師為夫人仲姜所做的盥洗用盤,銘文形容此盤又大又好,用以祈壽,子子孫孫要好好保管。盤是盛水器,商周時期宴饗時要舉行沃盥之禮,即凈手之禮,以盤承接棄水。戰國以后沃盥之禮漸廢,盤的功用演化為兼作盛水,遂稱之為洗。

        當仲姜使用這件青銅盤凈手時,盤上的每個圓雕動物會隨著水的注入作平面360度旋轉,魚禽如游弋其間,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造,克服了合范澆鑄時活動件粘連的技術難題,也令人在千百年后感受到晉國大師對夫人的繾綣愛意。

          春秋晚期 吳王夫差盉 

        銘文:敔(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用以溫酒或調和酒水濃淡的器具。多為圓口,腹部較大,三足或四足。從夏代晚期一直行用至戰國。吳王夫差盉上的銘文大意為吳王夫差用諸侯獻給他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器。青銅器銘文中女子理當著姓,如孟姜、井姬之撐,此單稱“女子”不著姓,可知其人非貴族出身,原本無姓。夫差身邊最為著名的“女子”當屬西施,但并無更多證據能夠證明這件青銅盉的歸屬。

        吳王夫差盉的提梁為鏤空的龍形,龍身由無數相互糾纏的小龍組成,小龍身上也一絲不茍地飾有發絲般纖細的花紋,其精美細密,堪稱鬼斧神工。上飾蟠龍棱脊,中間一段未設脊,便于提攜。龍梁一側的腹部是一短而曲折的龍頭流,龍有上翹的龍尾,龍尾一側的器腹部飾有同于龍脊梁飾的透雕蟠龍。

         


          東漢 四靈玉勝

        這件東漢玉器名為四靈玉勝。在這件玉器中,象征著五行和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分布在左右上下,而象征了西王母頭飾的、類似糖果形狀的“勝”則分布在兩端。

        其實,早期的西王母并非蟠桃會上的“王母娘娘”,據《山海經》記載,西王母“豹尾虎齒,蓬發戴勝”,但這恐怕只是古人對西王母形象的一種夸大。據西晉“汲冢竹書”中的《穆天子傳》記載,西王母也曾擁有一段浪漫的愛情,但她的欽慕的對象絕非后世的“玉皇大帝”,也并非東漢前后才出現的所謂“東王公”,而是此書的主角周穆王。

        周穆王游行天下,西行路過昆侖山,曾與西王母在瑤臺之上飲宴。席間,西王母作詩:“白云在天,山陵自由,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重來。”表達對周穆王的依依惜別之情,希望他能與他再次相會。而穆天子則立刻回詩“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此及三年,將復而野。”真摯地應允三年之后必定回到西王母身邊。西王母聽后又激動地表達“…嘉命不遷…”但愿周穆王信守諾言。其后周穆王又在西王母身邊停留月余,才依依不舍地與西王母道別離去。又據《竹書紀年》記載,周穆王離去不久后,西王母便主動遠赴千里與他相會,“同年,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可見二人情真意切。

        此件玉勝兩柱側面尚刻有“長宜子孫,延壽萬年”篆書款,值此佳節仿佛亦是祝天下有情人,?菔癄、兩情永不渝,瓜瓞延綿、子孫長昌盛。
        本頁作者不詳,題者系南宋寧宗楊皇后。楊皇后(1162-1233),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頗懂詩詞,亦有書法墨跡傳世。該頁曾于上海解放前夕由吳湖帆所得,畫面意境在吳氏《黃鸝繞碧樹》詞題詠一一呈現:“春色迎人媚,珠簾玉苑,唱隨朝暮。小印拈紅,映修眉黛碧,染香紈素。并肩笑語,指櫻顆、宮砂柔緒;匾袡、聽囀黃鸝又喜,和鳴聲煦。此日楊家秀吐。盡歡娛、浣花無慮。且閒賦、試坤寧睿筆,清閟芳土。謾使鳳城麝靄,便灑得韶光住。憑將麗景裁奩,翠華凝樹。”

        因吳湖帆極珍視此圖頁,故以家藏古籍善本易得,并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邀與之交往甚密的海上女畫家周錬霞,與自己及夫人顧抱真(續弦),共賞雅集,歡度新春。
         

         

         

        行書南還詩冊(附馬守真水仙圖頁)明 王穉登

        王穉登(1535-1612),字伯谷,江蘇蘇州人(先世江陰人,后移居吳門)。據《明史》載,他少有奇才,4歲時能作對聯,6歲善寫擘窠大字,10歲能作詩,名氣日盛。后他曾拜師文徵明門下,與眾多文人名士交游,在文氏死后主掌文壇三十余年。他與金陵名妓馬守真(1548-1604)的交往更是頗具傳奇色彩。馬守真工詩善畫,小楷瀟散如柔風細雨。畫則工蘭竹,清靈娟美,一如其人。當時江南文人以識其人得其畫為雅樂。馬守真與王穉登交往尤密,意欲歸之而終未如愿。兩人常;ヮ}共繪,馬守真的繪畫作品不少都有王穉登的題詩。萬歷三十二年(1604),為慶祝王穉登七十大壽,已不再年輕的馬守真仍攜妓樂數十人赴蘇州祝壽,有“吳中嘖嘖夸盛事”的評價。此后不久,馬守真返回金陵便一病不起,數月后去世。王穉登為其作《馬姬傳》,挽詩十二首。

        因為王穉登與馬守真的愛情故事,近代畫家吳湖帆(1894-1968)將同時得于廣東不同藏家的兩人畫作及詩作合裝為一冊。在馬守真畫頁上,吳湖帆題寫道:“王氏詩冊為粵東伍侶荃舊藏,此畫為吳荷屋物,余同時所得,皆粵物,故合裝之。”


        芙蓉鴛鴦圖軸清 李因
        李因(1610—1685),字今生,號是庵,又號龕山逸史,會稽(今紹興)人,一作錢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女詩人、畫家。善畫花鳥,取法陳淳,多用水墨。亦工蘆雁,為時人所重。李因為海寧進士葛徵奇(?-1645)之妾,與夫君皆善繪事,尤擅花鳥題材。此作所繪鴛鴦便表現了閨閣情懷。池畔一隅,一對鴛鴦相伴而游,似乎還彼此細細低語。而芙蓉花一枝俯垂,一枝上揚,俯仰之間各得其韻。

        清順治二年(1645),其夫葛徵奇抗清殉難后,李因煢然獨處四十年,以筆墨勉強自給,但不再畫雙棲之鳥,以示孤獨。另值得一提的是,本件圖軸也曾是畫家吳湖帆(1894-1968)與潘靜淑(1893-1939)伉儷的舊藏。潘靜淑尤喜收藏歷史上閨閣畫家之作,時時臨寫。



        羅聘、方婉儀、吳湖帆、潘靜淑 梅花合作圖卷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江蘇甘泉 (今揚州) 人,“揚州八怪”之一。為金農入室弟子,工詩善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無不臻妙。其妻方婉儀(1732-1779)善繪梅竹蘭花,畫有出塵之致。子允紹、允纘,亦善于畫梅,因此有“羅家梅派”之稱。羅聘在跋中提到此作完成后,由其妻方婉儀用牽;ㄖ饌點染花瓣,使花枝立顯鮮麗之色。

        1936年,近代畫家吳湖帆(1894-1968)得到了此羅聘夫婦合作的《梅花圖》卷,亦與妻子潘靜淑(1893-1939)合作一卷裝裱在后。圖中吳湖帆畫梅枝及明月,潘靜淑畫梅花,疏枝橫斜,綠蕊香浮,疏朗的格局和淡雅的賦色與前段枝繁花密的水墨梅花相映成趣。

        兩代畫家伉儷,同寫梅花,各有風格。隔著時空的距離在一卷之上,互相輝映,堪稱佳話。


        景德鎮窯青花五彩西廂記故事人物圖觚

        青花五彩瓷觚,制作年代大致在明末清初。觚是一種腰部收束而口沿、底部呈喇叭狀延展的器物,其造型來源于商周青銅酒器,南宋復古潮流興起后主要用作花器。此觚下部裝飾了各種花卉,而上部則描繪了《西廂記》故事!段鲙洝肥峭鯇嵏撟饔谠碾s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花觚中描繪的情節出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此時,張生即將赴京趕考,鶯鶯前去送別。畫面前部,張生的童仆已牽馬挑擔,在雁陣下等候出發;畫面中部,張生與鶯鶯仍執手相對,不忍離別;畫面后部,鶯鶯的仕女紅娘與車駕馬夫,在紅楓樹下陪伴。一對主角之旁,有工整隸書寫下的劇中曲《端正好》、《滾繡球》(局部)兩首:“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更是烘托出了二人離別時的萬般愁緒與不舍之情。好在張生在京高中狀元,終與鶯鶯完婚。


        清代.透雕鷹熊犀角合巹杯

        這件合巹杯乃上海博物館藏,材質是犀角。合巹(jǐn)是古代婚禮上的一種禮儀,始于周代,通俗來說,就是新娘新郎共飲交杯酒。

        合巹杯是什么樣的呢?東漢鄭玄、阮諶合著的《三禮圖》中載:“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可見早期的合巹杯應是一剖為二的葫蘆瓢,夫妻端起后各飲一端。到了明代,胡應麟的《甲乙剩言》中說合巹玉杯:“形制奇特,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于蹲獸之上。”有趣的是,從東周(如包山楚墓漆合巹杯、滿城漢墓青銅合巹杯等)直到清代(如此件犀角合巹杯),主流的合巹杯形制皆是如此,即兩個圓柱形杯子相聯,裝飾以姿態威武雄武的鳳鳥(或曰鷹)踩在一獸之上。

        至于合巹杯的寓意,除了“威鳳”兩翅與雙杯相聯有比翼雙飛之意,則如清代張夢元的《原起匯抄》中所載:“用巹有二義: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當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

        以此合巹杯,祝有情人早日喜結連理,并;楹笊羁啾M甘來、琴瑟和諧。



        毛南族主要聚居于廣西環江縣,山地環境盛產竹子。毛南人普遍擅長用竹子編織各種竹帽、涼席,工藝精湛,經久耐用,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中最著名的是花竹帽編織技藝,已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竹帽,毛南語叫“頂卡花”(即在帽底編織花紋的意思),用當地的金竹、黑竹破成竹篾,精心編織而成,是毛南族傳統竹帽;ㄖ衩笔亲鳛槊献迩嗄昴信ㄇ樾盼锏膫鹘y由來已久,青年男子以花竹帽贈與中意的女子,女子若接受,則表示二人已定情。在毛南族婚俗中,花竹帽是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首選嫁妝。它是毛南人榮譽和美好幸福的象征,也是勤勞和愛情的激勵。
         

        本文由收藏天下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僅供閱讀;如需侵刪請聯系郵箱:544052286@qq.com,我們會在24小時內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本站編輯:黃蘭風)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91中文字幕视频,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